可持續的城市更新與城市再生包含了大到城區尺度,小到建筑室內空間,它是一種與時俱進的、與社會、經濟、環境等各方面的優化更新同步的,并帶有一些前瞻性的、創新的思維框架下,研究與梳理出主要的城市問題并尋找綜合治理對策。
通過對老城區的保留、改建和新建,傳承歷史文化,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功能的再發掘,改善城市環境,最終提升城市質量。
2025BBU繼續延伸【可持續的城市更新與再生】為主題,邀請6家國內外建筑設計事務所參與展覽與論壇。
展覽名稱:阿爾法建筑大會
展覽主題:可持續的城市更新與再生
展覽時間:2025年3月11-13日
論壇時間:2025年3月12日
同期展覽:WINDOOR第31屆門窗幕墻新產品博覽會
總建筑師、創始合伙人
深圳華匯的20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初創階段。
從2003年到2010年前后,那時候是我國城市化開始啟動并逐漸加速,不管是地產還是一些公共項目,大家都在探討能否在設計里融入一些新的設計、新的思想、以及創新的方式。
以地產舉例,我們早年合作的萬科、龍湖地產、華僑城都是城市發展的積極推動者、踐行者。大家都有一種共創共建的想法,他們很尊重建筑師,甚至甲方乙方的建筑師形成了一個共同的隊伍。
▲早期設計作品
現在回看我們早年做的一些地產項目,很多都是非典型的地產項目,或者說是非產品化的,又或者說是一個先從原型去研究,然后把它變成產品的過程,所以那時候我覺得蠻有意思。
我們代表性的作品有廣州的萬科·藍山,是2005年設計的項目。當時設計的初衷是想做一個不一樣的社區,把各種有可能的產品整合在一個項目里,做成一個特別復合型的項目。
最終項目有高層、有情景化的洋房,也有小的聯排別墅形成的合院,還有高層和底下的疊“湯”(疊加townhouse)形成的街道。一個當時建筑面積只有16萬平米的項目,光是一期就大概有兩三萬平方,產品戶型就有七八十種。
▲廣州萬科藍山
我們完全沒想到做的第一個地產項目就獲得了亞洲建協金獎,這是集合住宅類、中國第一個做社會住宅的金獎。
▲亞洲建協金獎獎項圖
后來我們又做了不少創新類的項目,像深圳金域華府的七合院——探索各種各樣中式的院落空間怎么樣和地產類這種產品結合。
我們既是地產建筑師,也基于建筑師的身份價值去推動塑造當時在地產領域中可能存在一些缺失的方面,比如怎樣打造出優質的大型空間和整體的人居環境,如何利用好的建筑語言材料營造好的建筑空間等,這是深圳華匯的第一個階段。
▲深圳金域華府的七合院項目
2010年以后,中國整個地產進入了快周轉軌道,地產變成了一種金融化產品——比誰做的快、誰做的大。我個人認為這階段對行業來說就是一把雙刃劍,既聚集了大量的需求,也有著很大的開發量級。
對建筑師筑師來說,他的底色還是給城市創造有價值的空間。從長期主義角度,好的建筑要能夠穿越周期。不能總是跟風,到最后就可能會喪失自我。
深圳華匯人員最多的時候有350人左右,因為我們只做建筑專業,就是一個方案事務所,規模也算蠻大了。
▲公司員工鼎峰期照片
第二階段,從2011年開始到2019年,就是在疫情之前。
在2015年有一次波動,那時經濟大環境變化很快,但我們利用政策與內外部環境變化,又穩定下來。
真正到了疫情期間,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一直到2020、2021年項目都并沒有減少,甚至到2021年,深圳乃至全國地產就好像又到了一個高峰,再然后國家又開始調控了。
第三階段——所謂寒冬期
從行業的發展的角度來看,包括供求關系、各個行業產能過剩,面臨的問題都差不多,都進入了一個必須停下來的、甚至重構行業的時間段。
現在外部的技術也在不斷地變化,包括AI的出現。我認為將來公司的組織方式也可能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尤其是像我們這種輕資產的服務性行業,將來大家可能會有更彈性地工作和合作。
我們現在也有點像老中青了,這種傳承或者說不是簡單傳承了,就是一種在志同道合的基礎上的結合理念、結合實踐的一個發展。
我們公司是典型的實踐先導型建筑師——先做項目,在項目過程中發展、不斷再發展、總結反思,再做實踐。
項目是位于在無錫清明橋片區的古運河旁邊,環境很有詩意。所在水域很小,運河挖進來后剛好形成了小內彎,之前是個小貨運碼頭。
項目前身是一個老廠房叫錫鋼浜,鋼廠成品需要通過碼頭把貨物運出去,運河邊上還有一片不同年代形成的老民居,所以這里有工業文明,同時又有典型的古運河的肌理。
我印象特別深的除了3號廠房的巨大尺度外,還有早年的工業建筑中遮陽構件的混凝土板,板做得非常薄,按現在的規范基本上做不成的,在光線下很震撼。
1號廠房的外墻脫落嚴重,但紅磚的老工藝以及鏤空做法現在并不常見,故而我當時就覺得這場地很有意思。
▲改造前3號廠房
▲改造前1號廠房
這個項目的命題是商業加文化,要給整個片區做一個文化性的游客中心,在舉辦文旅活動的同時做華僑城擅長的商業+文旅IP模式,這是商業形象典型的活化利用。
首先,一定要保留幾個巨大尺度的工業遺存,把運河原有的小尺度結合。
第二,轉換氛圍,從工業氛圍轉向文化+商業文旅。雖然項目本身體量不是太大,但命題特別多,有尺度轉換,有功能轉換,也有氛圍轉換。
第三,我希望在一個項目里創造一種城市性。好城市是多元的、復雜的、有趣的、豐富的,我覺得在這里施展的空間很大。哪里保留、哪里新建,保留和新建之間能形成多樣性的空間。
例如,我們打開城市街角的三角形廣場,經過中間的景觀引導,從城市到運河形成一個廣場空間。運河前的小房子肌理和大房子之間,我們又創造出一些有收有放的街道空間。
在大的新建的商業空間則被切分成相對集中的街角五邊形商業區域,里面設置了一個小中庭和豐富多樣的空間布局,頂上則出現了一些像小房子一樣的收小的空間。旁邊還有一個小型的集中商業區,從平面形狀上看相對完整,但實際上卻被分割得比較零碎,人們能夠從下方自由穿行。
▲濱水文化街區
我們期望通過這樣的設計,營造出城市漫步時的驚喜之感。從遠處望去是一種視覺效果,當走進其中又會呈現出另一種效果,在漫步的過程中還會有接連不斷的、意想不到的空間驚喜等著人們去發現。
▲濱水文化街區內部街道
▲宜人的街區尺度
▲運河邊上的濱水文化街區
兩個最重要保留的建筑,我們都想做成內化的微縮城市,只不過尺度不一樣。相對來說小一點的游客中心(原一號廠房),我們做了一個空間十字軸,把新建的實體使用空間變成一個十字交叉的形,剩下的虛體空間就是通高大廳。
室外還有一個灰空間,再退到外面有個舞臺,隔著河流對面有一個看臺,空間層次豐富,能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如發布會、live house演出。項目是分期建設,游客中心剛建成時,一年舉辦上百場活動。
▲游客中心發布大廳與活動現場
該項目最大化地把城市的豐富性和新舊的疊合形成一套系統,將空間組織系統跟景觀空間一起設計。跟景觀設計充分密切合作,打造了一套比較統一的語言,例如把水導向運河。同時紅磚及工業遺存的結構也變成新的建筑材料和語匯,加入到項目。
第四,現場選材。在現場不同的時間段,我和主要團隊負責人、團隊設計師、現場負責人都會去看現場效果。
▲一號廠房改造后的立面肌理
這種項目從設計到開放之間有三四年時間,在中國算是比較時間長的,中間設計的強度、涉及到的從規劃到空間組織,到與商業運營不斷定位的碰撞,再到建筑景觀室內和一些空間內容策劃的深度參與。所以說它真的是城市更新活化的一個完整的事件。
項目有點特殊,簡稱“一館一中心”,是羅湖區的重點項目,設計時間在2018年前后,分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深圳政府想做一個項目,在此之前要做利益向前的研究、可研,包括一些概念方案的啟動。我們在項目角色是作為代建方啟動前期的功能策劃、空間研究。
▲深圳羅湖圖書館:總平面圖
雖然兩個項目是結合一起,但在管理上是分開,青少年活動中心是團委管理,圖書館是文化局管理。因此,如果讓雙方各自提出任務書,會發現很多功能及公共空間是重復的。
還有一些新的使用模式,以前的圖書館主要是借閱功能,而現代圖書館已經發展出更多的社交功能和多義功能。
青少年中心很大程度上是做培訓功能,但培訓以前是封閉空間,而且按照舞蹈、美術、音樂等分類,那是不是可以出現一些多義的培訓空間多種互動,并創造一些空間提供給等待孩子的父母使用。經過這些前期研究,我們對空間重新梳理和組合,帶來一些空間互相交織結合的機會,因此在空間模式上也有了一些創新點。
▲深圳羅湖圖書館:培訓空間設計圖
▲塔樓公共空間
項目定向邀請了國內外的事務所和設計機構來參加。當時我們和高巖老師組成了聯合體,從空間類型方面進行了研究,同時考慮如何讓這個項目成為具有代表性的羅湖文化IP,成為一個新的地標性和有昭示性的建筑,同時在空間使用上又面向未來。
羅湖特征是一半山水一半城,深圳最早起步就在羅湖,所以該區域路窄且密度高。
基于羅湖地區的特征,我們把建筑本身解構一部分,同時又創造一個山的形態,提出堆山疊城的概念。把城市的肌理濃縮到建筑特征里,同時又符合研究的空間重構的思維,把兩個概念結合。
但我們希望在堆疊之后形成立體城市,這些地方可以組織公共活動,在這個高度的平臺上看景觀很舒服,水庫和梧桐山連成一大片,將來這個地方一定會很受歡迎,比建筑本身更有特色。
▲展廊效果圖
項目醞釀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記得在八十年代已經做過一套相關研究和設計方案,由于種種原因最終沒能落地建成。直到2015 年,主辦方普魯士文化論壇重新啟動項目,項目主要承擔的功能是將二戰后國家博物館的一些作品遷移至此,相當于是對原有場地進行擴容。
▲M20總平面圖
項目任務書和項目介紹分為德文版、英文版各有200頁之多,涵蓋所有的背景信息、研究過程、語言文化、歷史沿革,乃至場地周邊情況,甚至細化到場館館里的藏品的具體情況。但它要求提交的成果卻極其簡單,只需要一個A0展板,并規定模型尺寸,不能表現任何材質,只能是一個白模,也不允許出效果圖,僅能用軸測圖來表達設計。
▲M20軸測圖
原來的正方形廣場的設計靈感源自前蘇聯一位極具先鋒精神的藝術家——馬列維奇,其畫作《黑方塊》(Black Square)展現了一種極致的極簡主義和抽象的表達,暗合了后來的密斯的建筑觀。
國家美術館新館實際上是一個方形的臺子,主要的展廳設置在臺子下方,包含地下以及半地下部分,地下有兩層,而地面之上主要是一個門廳和一個公共展廳,再加上一個大屋頂。整座建筑的八根柱子也彰顯出極度的理性和工藝感,他追求的是一種極簡的永恒性。
我們思考怎樣既保留廣場,給廣場帶來活力的同時,又能回應密斯的建筑語言,在功能上滿足城市需要。我們用一個雙關的手法,命名為“The squares”,“square” 既有廣場的意思,又代表正方形,剛好構成了雙關。
我們設計了一堆高高低低的正方形。從本質上看,展廳是由一組正方形構成的,同時這一組正方形又組合成了一個廣場。實際上這個設計把城市的外部空間,如景觀、廣場、臺地這些元素和功能空間整合。
在設計中,既有一點向傳統的致敬,同時也有一點對抗,或者說進行了反向的反思。我們將場地消解成一組正方形,并做了一番規劃,未來在室外空間能夠舉辦各類音樂活動、開展藝術交流,可供人們集會。一組很豐富的廣場臺地和景觀之中,人們可以不知不覺地進入建筑,這些概念我們通過抽象圖示的方式呈現出來的。
當時全球有1,000家報名,收到了將近500家的有效作品,后來選了前十名。評選一共有14個評委,我們是拿了13票,還有兩個方案是全票14票,這兩個都是德國本土的公司。我覺得在德國的語境里,他們喜歡甚至是完全認同我們,對此我們感到很開心。
前十名參與進入第二輪真正的建筑設計競賽環節。主辦方又邀請32家國際上做博物館的設計大咖,一共42家參與競爭。
項目最終中標的是赫爾佐格&德梅隆。目前已經開工。
2006年,一群建筑師參與/發起了BBU展覽【已建(built)在建(being built)未建(unbuilt)】。
2022年,阿爾法大會重新邀請20位當年參展的建筑師再次相聚,老友們在這里回顧作品與人生,此后每年阿爾法建筑大會以BBU的形式邀請建筑師參與。
BBU是一個展覽,BBU是一次相遇,BBU是一些欣喜,BBU是一刻動容... ...
▲2022BBU
▲2023BBU
▲2024BBU
感謝每一位參與BBU的建筑師:
BBU@2022:蔡田田、曹聲東、陳麗喬、龔維敏、黃捷、劉珩、劉曉都、羅建中、米笑、倪陽、龐偉、邱慧康、湯朝暉+楊曉川、湯樺、王維仁、冼劍雄、謝應岷、許迪、鐘喬
BBU@2023:王輝、俞挺、宋剛+鐘冠球、袁奇峰、Chris & Jasmine、丁劭恒
BBU@2024:宋曄皓、柳亦春+陳屹峰、孫一民、李寶章+李方悅、陳栗、石璐、Mr. Mark Dekker
2025年3月11-13日,【阿爾法建筑大會】將于廣州保利世貿博覽館舉辦。來現場聽更多建筑新案例,把握前沿行業趨勢,同期將舉辦【WINDOOR第31屆門窗幕墻新產品博覽會】,10萬+平方米空間展示建筑外圍護系統全產業鏈新產品。
邀好友一起參觀展會,可領取京東卡等福利,歡迎更多行業同仁一起見證更多新設計、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點擊下方圖片立即報名參觀。
廣州城博建科展覽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展覽項目運營公司,隸屬于全球第一大展覽集團英富曼展覽集團,倫敦證券交易所股票交易代碼:INFORMAPLC(INF.L),每年全球舉辦展覽450+場次。
城博建科致力于全建筑產業的數據驅動、品牌戰略與資源整合,通過中國、美國、英國、新加坡、日本、意大利等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為客戶提供創新、戰略性展覽活動。
廣州綠色之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色之春)是具有先鋒理念的建筑文化與當代藝術的專業傳媒公司,從事策劃和組織高水準的建筑和藝術展覽與活動;以及策劃、編輯、設計和出版高質量的設計和藝術原創圖書與雜志。
綠色之春也致力于普及和推廣建筑文化,希望有更多普通市民關注自己生活城市的變化,關注建筑品質的優劣給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
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不斷變化的氣候對我們的人居和因忽視而惡化的關鍵基礎設施的影響。我們致力于推進尋求更大利益的公共政策,并為所有人培育更強大、更可持續的人居和繁榮、公平的社會。
建筑師、幕墻設計師、創新材料企業來到這里分享全球新項目、新設計、新技術、新材料。在這場旅程中,我們期待你能看見思想的碰撞,你能擁有動容的時刻,你能享受老友的歡聚。
【阿爾法建筑大會】,為了更好的建筑,更好的生活!